文/李然 瞿瑞玲,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,中國石油報
行業不振拖累柴油消費
“十四五”前期,我國經濟增長主要動力再次轉回投資拉動,延長了柴油消費的峰值波動期。2024年,工業、建筑、物流等行業表現不振,拖累了柴油消費。
柴油是重要的生產資料,與經濟總量、產業結構變化息息相關。歷史資料顯示,柴油消費與以加工制造產業為主的第二產業相關程度接近80%。
“十二五”期間,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、第二產業占比逐年下降的影響,我國柴油消費進入中低速發展階段。“十三五”期間,隨著我國經濟結構進行調整,柴油消費動力進一步減弱,年均增速進一步下滑至1.8%。“十四五”前期,我國經濟增長主要動力再次轉回投資拉動,對柴油消費有所支撐,延長了柴油消費的峰值波動期。綜合看來,我國柴油峰值平臺期是在2019年左右。
2024年,工業、建筑、物流等與柴油消費相關的行業表現不振,尤其是建筑業持續低位徘徊。高頻數據顯示,與上述行業相對應的高爐開工率、水泥發運率、貨運物流指數同比分別下降2.6%、16.1%、1.2%,拖累了柴油消費。
LNG替代柴油勢頭強勁
“雙碳”目標下,LNG的環保和減碳效應自帶政策推廣紅利,且全球LNG供需關系呈現持續寬松局面,因此LNG對柴油的比較優勢將長期存在。
近2年,LNG重卡因環保性經濟性好于柴油重卡,快速進入增長周期,替代交通領域的柴油消費。
LNG重卡具有無顆粒物、無有害物質排放等優勢,相比柴油車可減少30%以上的污染物排放。“雙碳”目標下,LNG的環保和減碳效應自帶政策推廣紅利。《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》明確提出支持車船以LNG作為燃料,國內已有28個省區市在規劃或者政策文件中提出支持天然氣的發展。
在此背景下,LNG重卡銷量持續增長,且行駛活躍度顯著高于柴油重卡,雙重因素疊加,導致公路物流領域的柴油消費大幅下滑。中交興路數據顯示:2024年,LNG重卡行駛里程約占重卡總里程的20%,預計全年替代柴油2500萬噸左右,占柴油消費的13%。
綜合以上宏觀環境與替代因素,估計2024年柴油消費將達1.96億噸,同比下降2.6%。從區域來看,東北和西北地區的LNG重卡占比分別達到30%、60%,導致柴油消費降幅更大。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建設了大量的LNG接收站,截至9月底,總接收能力已經達到1.56億噸/年,未來接收站數量和接收能力還將提高。因此,東部省份發展LNG重卡的條件也在逐步改善。
展望未來,由于全球LNG供需關系呈現持續寬松局面,LNG對柴油的比較優勢將長期存在。
疊加效應改變用能格局
在經濟結構調整疊加低碳轉型的效應下,柴油需求加速下降。2035年之后,交通物流領域用能將呈現“北氣南電”的替代格局。
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。近年來,具有高科技、高效能、高質量特征的新質生產力,不僅優化了經濟結構、改變了生產生活方式,而且推動能源朝著低碳方向高質量發展,進一步給柴油市場帶來巨大影響。
在經濟結構調整疊加低碳轉型的效應下,柴油需求加速下降。
一是在柴油消費結構中,65%至70%用于公路運輸,主要與公路貨物運輸量、周轉量以及第二產業增加值密切相關。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背景下,中國經濟結構將持續轉型升級,未來第二產業占比將不斷下降。預計到2030年、2035年,其占比將由目前的39%分別降至36%、35%,相關柴油需求將有所減少。
二是在交通低碳發展要求下,以LNG、電、氫為動能的重卡將加快替代柴油重卡。預計到2030年、2035年,柴油重卡保有量占比將降至74%、60%。屆時,LNG重卡占比將由目前的不到10%分別提升到17.4%、18.4%,電動重卡占比將由目前的不到2%分別提升到7.2%、20%。到2035年,電動重卡占比甚至超出LNG重卡。電能成為最大替代能源。隨著技術發展與商業化推廣,預計到2040年,氫能重卡的發展將逐步形成規模,交通物流領域用能將由“一油獨大”轉向“多能互補”的格局。預計到2030年、2035年,LNG和電能對柴油的替代規模將由目前的不到3000萬噸,分別擴大到6000萬噸、8000萬噸以上。
三是交通運輸結構優化將持續提升運輸效率。今年前11個月,在貨運結構中,公路占38.7%,較2019年下降2.7%;鐵路、水路占比分別為18%、70.7%,較2019年分別提升1.4%、13.2%。預計“十四五”期間,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15%。到2035年,鐵路貨運周轉量占總周轉量比例達到25%左右。
綜合以上3點因素,預計到2030年,柴油需求降至1.4億至1.6億噸,較2024年減少20%至29%。到2035年,柴油需求降至1億至1.3億噸,較2024年減少35%至48%。從區域來看,在2035年之前,由于北方地區的LNG重卡占比高于全國水平,且將繼續快速發展,導致西北、東北、華北等地區的柴油需求降幅更大。2035年之后,電動重卡規模超過LNG重卡,且考慮到氣候、終端網絡等因素,電動重卡在南方地區發展更快。屆時,交通物流領域用能將呈現“北氣南電”的替代格局,各區域的柴油需求都將快速下降。
轉載自:中國石油報